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严经讲解269:那一首歌:我实在是一无所有,这唱对了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凡有言谈皆无实义,用嘴巴或文字说法,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,万不可执著于文字,误了自己!

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(前24圣)-20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m0525lj5d4v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慧律法师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视频讲座:

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(前二十四圣) 20
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所有的相,花、香庄严、无边的庄严,统统是表法的。在座诸位,如果一个道场没有正法,这个道场等同一个人没有灵魂,那只是冰冷的庄严。所以,法还要有赖大家来团结合作,来散发。所以法还是列为佛教第一顺位,最重要的!诸位,没有法,就不可能产生诸佛;没有法,诸位的智慧就不可能成长。所以,弘法利生,就是我们出家、在家当急之务,最重要的就是要法。所以说,今天诸法供养当中,一切的供养当中,以法供养为最。什么的供养功德最大?你现在如果身上有一点钱,想要造功德,那就是依这个法,把这个法推广出去,这个功德就是最大!

底下,“照明十方微尘佛刹,化成虚空”:照彻明现遍于十方如微尘众多之诸佛世界,皆现实相,皆如实化成虚空之性。“又于自心现大圆镜”:“自心”,表阿赖耶识,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,故说于自心现大圆镜。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,流灌十方”:“十种微妙宝光”,依显教言即是十智。此十智又有二种。一、依《俱舍论》则为:世俗智,法智,类智,苦智,集智,灭道,道智,他心智,尽智,无生智。(《俱舍论》卷二十六)。二、依《华严经》,则为十住菩萨(灌顶住)所修之十智:三世智,佛法智,法界无碍智,法界无边智,充满一切世界智,普照一切世间智,住持一切世界智,知一切众生智,知一切法智,知无边诸佛智(唐译《华严经》卷十六)。以上为依显教而言,若依密教,则此“十种微妙宝光”为指十波罗蜜:檀、戒、忍、进、禅、慧、方(就是方便)、愿、力、智。“流灌十方”,菩萨以此十波罗蜜(或十智),广度十方一切有情。诸位!密宗所有的手印,密宗所有的手印,统统在表十波罗蜜密宗所有的手印,不管你结哪一个印,统统离不开檀、戒、忍、进、禅、慧、方、愿、力、智。所以,密宗的手印仍然是表法的,还是表法的。所以,法到最后,还是要会归到自己的心性。那禅宗就不用这么麻烦了,单刀直入就叫你见性,没有葛藤,不啰嗦!

1223页。第四行,“诸幢王刹来入镜内,涉入我身”:“诸幢王刹”,就是上面所说华藏世界海之香水海中,如浮幢之诸佛刹土。“王”,即法王,佛也。“王刹”即佛刹。此言,我又能摄华藏世界海中广大无量之诸佛刹土,来入于我心镜之中而影现,且涉入于我身中,此为以身摄刹,“刹”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意思,无量的国土叫做刹。依正相涉。“身同虚空,不相妨碍”:以我身如同虚空,故无量佛刹虽入我身,却不相妨碍,此即表二种无碍门:“事事无碍门”及“广狭自在无碍门”。这个在华严经已经讲过了。此为以正报摄依报:若能如是,则无量佛土,无量众生皆在我身心中矣;若如是者,则何有不能成办者?

底下,“身能善入微尘国土,广作佛事”:此即能分身、化身无量,而入于无量佛世界中。“佛事”,佛所作事,即宣说正法、度化有情,令出苦轮,或证菩提。此为以正报入于依报。1224页。“得大随顺”:即大自在。随顺有二义:一、随我之意乐及愿力;二、随众生心、众生根性、及众生因缘。简言之,或随自、或随他,无不自在成就一切,故称“大随顺”。诸位!大随顺是修养的开始,最重要的修养!你们有念过随喜功德吗?恒顺众生吗?佛法不用学了很多,你就学这二句:随喜功德,恒顺众生。恒顺众生就是:众生有各种的个性,你没有办法一下子改变所有的众生。内心里面尽可能不要去跟他对抗,因为对抗度不了众生。先顺从他,慢慢的潜移默化…….每一个人都有个性,所以,修学佛道,你今天你听八个字都不得了,随喜功德,任何一个人做善事,我一点都不嫉妒,随喜功德。出家人、哪一个法师在讲经,除非他是恶知见、邪见、魔见、非佛的正见,那这个不在此限内。只要这个法师登台说法,符合佛的因果、正见,符合佛所讲的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我们都随喜;劝人家念佛,我随喜;劝人家念观世音菩萨,随喜;拜忏,我们也随喜;拜山也随喜;建道场我们也随喜,只要是三宝事,我们没有一样事情不喜悦,这个喜悦的心就愈来愈强大…….诸位!享受生命,从一颗喜悦的心开始,拥有一颗喜悦的心,才拥有一颗佛陀的正见的心。

所以你今天,你走对路还是走错路?很简单,从喜悦的心来判断,你走得对还是错。如果你今天看到一点小事,还是卡住,转不过去,没有一颗喜悦的心,那你不快乐的。来到讲堂,你必须遵守讲堂的规约,今天你如果去别的道场,也必须遵守别的团体的规约,按照人家的规定,按照来,我们随喜功德嘛!对不对?然后称赞如来,恒顺众生。恒顺众生,为什么?因为所有的众生,无始劫来都带有多多少少的无明、烦恼、习气、执着、分别,这个都是难免的,因为人的心没有办法一百分,像佛一样一百分。那么,还没有到达一百分,我们给他机会、因缘,只要这个人进入了佛门,我们给他一个机会、因缘,慢慢慢慢去教化。所以,佛法可贵在依教奉行,不是听经闻法,记得师父的话:佛法的可贵,在于依教奉行,不是听经闻法。就是佛怎么讲,你按照这样做,这就对,这个就真的佛弟子!听经听了、闻法,起无明烦恼,习气还是一样,斤斤计较,还是一样,那比没有听更吃力,更吃力!所以佛法的可贵处,就是依教奉行,这一点是千古的名言。

 “四大无依,妄想生灭,虚空无二”:“无依”,无所依之体。地水火风四大,心外非有,无有所依之实自体可得,唯心所现;随众生之妄想而生灭:妄想生时,四大非无,似有而现;妄想灭时,四大非有,如梦中境,海市蜃楼,似有而无。是故四大之体,原与虚空无二。“佛国本同”:一切诸佛国土也是由四大所成,故即使是诸佛国土,其本质亦同于四大、同于虚空,无有实自体可得,唯心所现。

“于同发明,得无生忍”:“同”,相同。此言,一切器世间,其最大者,莫过于诸佛国土;若连能造诸佛刹土的四大,地、水、火、风,也同于虚空,唯心所现,我即于此一切“同相”、“同理”之中,发明内外一切四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,不生不灭,因此得证得无生法忍。诸位!为什么四大,内、外四大本如来藏,妙真如性呢?因为相它不会说话,相它本来就空,相它本来就如如不动,是你因为一直加上观念。对不对,所以每一个人的观念都不一样,给他一点尊重,不就好了嘛!譬如说这一朵花,红色的花好不好看?那就很难讲了,有的人很喜欢红色的花,他就说:这一朵红色的花很漂亮!有的人最讨厌红色的,哎呀!红色的花我不喜欢!譬如中国人,最喜欢穿那个旗袍,对不对?那旗袍,有的人喜欢深蓝色的,丝织品的。中国的旗袍做得多漂亮啊,不过就是丝织品的有一点贵,很贵的,还不是普通贵,很贵!那每一个人,你看,都不一样,众生需要一点尊重,需要一点隐私。记得师父的话,这虽然是个老生常谈,这一句对我们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是很重要的!众生需要一点尊重,第二众生需要一点隐私,每一个都有权利过自己的生活,你没有权利去干预别人,凭什么?对不对?1225页,“我以观察虚空无边,入三摩地”:我为以虚空三摩钵底(虚空观)之观智,观察虚空之性相无边,观行成就,而入虚空藏三摩地。“妙力圆明”:以虚空藏三昧之力,而现种种微妙神力,照彻十方本自圆明之性。

【义贯】“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而白佛言:我与”释迦“如来”您往昔曾同于“定光佛”(然灯佛)“所”,供养承事,我即是于彼时证“得无边身。尔时”我以空慧之“手执”照空“四大”之“宝珠,照”彻“明”现“十方”如“微尘”数之诸“佛刹”土,一一皆令如实“化”现“成虚空”之性,内外妄灭,一真显现。我“又于自”本觉真“心”中转第八识,而“现”出“大圆镜”智,于此圆镜总智“内”复“放十种”别智(十波罗密)之“微妙宝光”,令“流灌”于“十方”法界,“尽虚空际”,而成理事无碍法界。理即无生,事相森然,就是这么意思。理,就是无生,事,万象森然。我又摄华藏世界海中,“诸”浮“幢”法“王刹”土之依报,“来入”我心“镜内”,且“涉入我”正报之“身”中,然以我“身同虚空”,故得以身摄土,依正相涉,而“不相妨碍”,圆融自在,成就事事无碍法界,广狭自在无碍门。我复“身能善入”如“微尘”数之诸佛“国土”中,分身、化身,“广作佛事,得大随顺”,大自在。

 “此”色空无碍,因为色即是空,色当下不可得,就是空,叫做色空无碍。依正相涉之“大神力”之修得,“由我”以智“谛观:四大”本非心外实有,并“无”所“依”之体可得,唯心所现。简单讲:那个相你安什么观念,你就会活在什么世界,缘起的假相,你安什么妄念,什么执着,你就会过什么日子,过什么样的日子。其实你执着的那个相本来就不存在。随众生之“妄想”而“生灭”,妄想生时,四大妄生;妄想灭时,四大妄灭。妄生非生,妄灭非灭。为什么?因为那是妄,妄就是没有实体可得。所以,虽然是生,其实是妄,一切生都是妄,叫做妄生。妄生没有实体可得,那个生就不是真正的生。所以妄生其实就是无生。妄灭,其实也没有灭,释迦牟尼佛有入涅槃吗?没有的!所以在《楞伽经》里面讲,无有涅槃佛,亦无有佛涅槃。没有一尊叫做涅槃的佛,也没有所谓的佛入涅槃,这个都是众生妄相在分别。所以,有的人问说:哎呀!师父,释迦牟尼佛死了以后往生哪里?我不是告诉你:佛不生不灭吗?虚空都是他的家,尽法界虚空界都是佛的家,不是告诉你:佛不生不灭了吗?你还一直讲说:师父啊!佛死后往生哪里?哪里都是他的净土,随其心净,则国土净。这样听不懂?还问佛死了以后跑去哪里,有跑去哪里是众生,他又不是六道轮回的众生,能够指出一个点。对不对?他从来不生,从来不灭。这样还搞不清楚状态,还一直问,佛往生以后,人到底跑去哪里?所以四大与“虚空”本“无二”相。一切“佛国”也由四大所成故“本同”于虚空,无有实自体可得,唯心所现;我“于”此内外四大皆“同”虚空性而“发明”内外四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,是故得生而不生,不生而生,因此证“得无生”法“忍”。今“佛问圆通,我以”虚空三摩钵底之智“观察虚空”所现性相“无边”,此观行成就而“入”虚空藏“三摩地”,住此三摩地中,得色空无碍、依正相融之微“妙”神“力”照彻十方“圆明。斯为第一”最妙圆通法门。

识大圆通(弥勒菩萨)。【弥勒菩萨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而白佛言:“我忆往昔经微尘劫,有佛出世,名日月灯明。我从彼佛而得出家,心重世名,好游族姓。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,入三摩地。历劫已来,以此三昧事恒沙佛,求世名心,歇灭无有。至燃灯佛出现于世,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;乃至尽空如来国土,净秽、有无,皆是我心变化所现。世尊,我了如是唯心识故。识性流出无量如来,今得授记,次补佛处。佛问圆通,我以谛观十方唯识,识心圆明,入圆成实,远离依他及遍计执,得无生忍,斯为第一。”】

【注释】“弥勒菩萨”:梵文为迈怛dá累耶(MaitreYa)义为慈氏,这是姓,其名为阿逸多,这个大家都耳熟能详了,哪一个不晓得弥勒菩萨,现在相是肚子大大的,常常挂着一个笑脸,对不对?笑口常开,笑天下可笑之人,叫做弥勒菩萨。义为无能胜。以弥勒菩萨从初发心即不食众生肉,慈心增上,又以其得慈心三昧,故名为“慈无能胜”。“心重世名,好游族姓”:“世名”,世间虚名。为什么叫虚?今天你很有荣耀,这个荣耀能够撑多久?能够撑多久?是不是?“族姓”,大族贵姓。弥勒菩萨当时虽已出家,但是心中仍贪重世间虚名,而好与大族贵姓之人交游。诸位!出家众这一点就要警惕在心,不要好游族姓,贪世间虚名,一定要好好的勉励这些出家众,每天一直往外跑,你什么时候有找到你的主人?你什么时候你才找到你的主人?往外跑,常常做奴隶----欲望的奴隶,往内找,可以找到理性的主人。你有没有找到你的理性主人、你的智慧的主人?诸位!往外攀缘,统统叫做奴隶,因为这些欲望就是你的主人,你被这此欲望锁死了,你就是欲望的奴隶,你什么时候理性可以做当家、智慧可以当家?好好的冷静想一想,很不容易出家,在座诸位法师!你今天早上睡醒的时候,要照照镜子,手摸一模这个头,对不对?不能替佛教干一番大事业,对佛做出贡献,就已经很悲哀了,今天你还伤害了我们的佛教,这个是不可以的!所以,出家人要有三气:勇气、志气、骨气,三种气。一个出家人,没有志气、没有勇气、没有骨气,这个出家人就完了,修行别想成就!好!我们不敢说:哎呀,你要大成就者。今天你一个出家众,你最基本的盘不能崩盘,基本盘就是:我不能弘法利生,至少我做一个老实的修行人,不要去伤害佛教,那这就是对了,最起码能够自利。是不是?你看,这个弥勒菩萨好游族姓,这个就是我们所不赞成的;当然,他是久远劫前啦。

“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”:“唯心识定”,为观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,一切外境皆是唯自心所现,因此不复计执外在之虚名为实有,从此不再向外奔驰,广交贵族大姓,以为此等交游可以荣誉我身。所以日月灯佛对弥勒菩萨教授此法,实是应病与药,十分对机。同时师父也勉励一切的出家、在家,统统放下世间的虚名。1229页。“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”:前此虽已得唯心识定,但未至妙圆之境,至然灯佛出世时,方得至于妙圆。“乃至尽空如来国土”:“尽空”,尽虚空界。“如来国土”,佛世界。“识性流出无量如来”:我复能从我识性之中流出无量如来,也就是能化作无量如来,作诸佛事。言“流出”,表示已达无功用行,能任运而行,不假造作,故称“流出”。所以这个“流出”是从自性流露妙用而出,跟我们那个攀缘,缘外境的出,那个完全不一样。心往外攀缘,那个是妄想无明、生死法的东西;这个从自性流出,是不一样的。所以,识性流出无量如来,就是识性通达如如不动的本性,所以,出现无量的如来。“次补佛处”:将继释迦如来,而为贤劫之第五尊佛。有一个人就说:哎呀!没关系,我今生今世不用功、不修行,我等下辈子来,下辈子等到弥勒出世的时候,我就有救了!喂,算一下,弥勒出世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啊,567,567后面七个零啊,阿弥陀佛!这辈子苦都快撑不过去了,还等到五十六亿七千万年?这不是开玩笑的!不能等到那个时候了,这一辈子就要拼到极乐世界去了,还等到五十六亿七千万年?你开什么玩笑?不可以这样的观念!这一辈子,你就有机会往生净土了,你为什么要等到五十六亿七千万年?这个观念错误的!所以,你的分数,这种观念请归零,没有分数,一分都没有,零!对不对?这一辈子就到极乐世界去了,哪还等到下辈子?

“我以谛观十方唯识”:我以智谛观十方世界,一切依正、染净诸法,皆唯心识之所变现。所以,诸位,你要发好心、说好话、做好事,记得要发好心,这样才符合佛的这个经典。你看,皆唯心识之所变,我们发好心,再来,接下去好的因果就在等着我们;你发那个恶心,那就不好了,就不对了!记得要发好心。“识心圆明,入圆成实,远离依他及遍计执”:唯识学中讲一切法有三性:一、依他起性,二、遍计所执性,三、圆成实性。这个我们讲过上百次的,唯识、百法、俱舍都讲。1、依他起性。依他,“他”就是条件,借重条件而起的那个假相,叫做依他起性,这个依他起性,叫做缘起无自性,依他起性就是缘起无自性。借重条件而起的,“他”就是条件,就像我们文殊讲堂,借重种种条件而起的,叫做依他起。依他起性就是空无自性,所以后面要加一个:依他起性无自性,就是这个道理,依他起无自性。底下,一切缘生之法皆是依他起性空无自性,以缘生之法皆无自性,皆依他缘而起,又缘生之法皆不自生,皆依他众缘而生,所以一切因缘所生法皆是依他起性。故可说依他起性是现象界之事相,依众缘和合,本无自性,虽空而现有之性,称为依他起性。

2、遍计所执性——遍计所执性也就是有情于一切依他起性之法(因缘所生法)上,依第六识的分别意识,起遍计执著之种种性,诸位!不晓得缘起法就是妄,我们还用妄心去攀缘,所以妄心对妄缘,就造生死业!所以一切众生只要没有听到佛法,这个世间,无论你多有名的名人,都没有办法跳脱生死,一个都没办法!起遍计执着之种种性,所以遍计所执性,为第六识妄想分别而现者,非真实有,亦非如依他起性之“相似有”,而是实在一无所有,所以那一首歌:我实在是一无所有,这唱对了!人一出生,本来就一无所有,空空来,空空的去。所以亚历山大这个大帝,死的时候就是这样子,他说:我死了以后,把我的两手,用这个棺材钻二个洞,伸出来,让所有的子民看,我贵为这样一个大帝,死的时候两手空空,两手空空。我死的时候,法无师!就不要把我钻两孔,让我的手放出来,不需要这样子,因为我早就跟你讲过万法皆空了,两手空空!对不对?说不定如果有人再开一张一千万的支票,也许又活过来了。那该怎么办呢?是不是?那就麻烦大了!是不是?这个世间本来就是一无所有,只是因为缘起的假相,我们看不开。所以,今天你要记得!无论你的官当得多大,是生灭、是无常;无论你是一个多高层的领导,你还是虚妄的生、虚妄的灭,没有一样是实在的。无论你身上有多少的钱,对不对?你一样是虚幻的,本来就一无所有。所以,世间为我所用,非我所有,这个世间,没有一样东西是你的,我们来到世间,只有使用权,没有所有权。你要牢牢记住师父这一句话:我们来到这个世间,只有使用权,没有所有权,哪一个东西是你的?没有的!实在是一无所有,唯自心妄想分别而生,如空中华。

  3、圆成实性——圆成实性即指一切诸法之自性,若不依妄想分别而起遍计执,且彻见一切依他起法本无自性,则当下见一切诸法本自圆成,此即是“圆成实性”。诸位!三藏十二部经典只有一句最经典的经典:学道之人,但学无所住,其他不用学。学道之人,但学无所住,其他不用学,就这么简单,既然什么都是幻、不实在的,你还学什么?学道之人,但学无所住,其余不用学。底下,所以此句经文谓:以悟了诸“识”与“心”无二,一体圆明,照了一切唯心识所变现,故入一切诸法之圆成实性;以契入圆成实性故,能远离诸法之依他起性,不受依他起幻化之性所诳惑,而了依他起无自性,亦能离自心妄想分别遍计所执之性;是故开悟依他如幻,遍计虚妄;知幻不幻,离妄无妄,一切法当体入圆成实,以悟一切法皆唯心识所现故。一切法皆唯心识所现故。

1231页。【义贯】“弥勒菩萨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而白佛言:我忆往昔经微尘劫,有佛出世,名日月灯明”佛,“我从彼佛而得出家”;虽得出家,但因“心”犹看“重世”间之“名”闻,喜“好”交“游”大“族”贵“姓”。“尔时世尊”因我重世名,心执外境为实,所以“教我修习唯心识定”,观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,以修此定,故心不迷外,不再往外驰求,因而“入三摩地”。从那时起,“历劫以来”,我皆“以此三昧”而得奉“事”如“恒”河“沙”数诸“佛”世尊;久修功深,以唯心识三昧力,观一切外境皆是心识之所变现,如梦如幻,故我“求世”间“名”闻之“心,歇灭无有”。观一切法如幻如灭。如此,“至燃灯佛出现于世”时,“我乃”进而“得成”就“无上”微“妙圆”满之唯“识心三昧”,以此三昧力彻悟不但世名唯心所现,“乃至尽”虚“空”、遍法界一切“如来”之“国土”,甚而一切国土之“净、秽”,法之“有、无,皆是我”自“心变化所现。世尊”,以“我了如是”国土净、秽等“唯心识”所现“故”,成就真唯识性三昧自在,故能从“识性流出无量如来”,作诸佛事,广度众生,“今得”佛“授记,次补佛处”(为补处菩萨),当来为贤劫之第五佛。今“佛问圆通,我以谛观十方”一切依正、染净皆“唯”心“识”之所变现,诸幻“识”与真“心”无二,一体“圆明”,契“入圆成实”性,以入诸法圆成实性故,得以“远离”诸法之“依他”起、无自性之性,以“及遍计”所“执”虚妄之性,以悟知依他及遍计诸法皆唯心现,本自无生,故证“得无生”法“忍,斯为第一”最妙圆通法门。

【诠论】此章经文中,弥勒菩萨自述久远劫前,他自身于因地发心时,出家为僧,但仍贪重世间之名闻,而此贪名之心,令人往外驰逐,住于欲境,与杂染相应;须知这是妨道,与道相违的,若不改过,即永远入道无门。因为名心与利欲二者是俗人所行境界,出家人如何能再追名逐利?岂非与俗人一般无二?若剃头披袈裟,而犹追名逐利,不但害了自己,也加速正法的灭亡。故知弥勒菩萨所提往昔重名之事,这一点,对末法时期的众生,特别有警惕与借镜(即“借鉴”之义)之价值。所以,一切现出家相的法师,无论比丘、比丘尼、沙弥、沙弥尼,为了整个佛教,千万要放弃名利,好好的持戒。

1233页,根大圆通(大势至菩萨)。经文:【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而白佛言:“我忆往昔恒河沙劫,有佛出世,名无量光,十二如来相继一劫,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,彼佛教我念佛三昧。譬如有人,一专为忆,一人专忘,如是二人若逢不逢,或见非见;二人相忆,二忆念深。如是乃至从生至生,同于形影,不相乖异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,如母忆子——若子逃逝,虽忆何为?子若忆母,如母忆时,母子历生不相违远。若众生心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必定见佛,去佛不远,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。如染香人,身有香气,此则名曰:香光庄严。我本因地,以念佛心入无生忍。今于此界摄念佛人,归于净土。佛问圆通,我无选择,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,得三摩地,斯为第一。”】

全大乘国土的佛弟子,没有一个不念佛的,没有一个不念佛的,所以这一章对我们修行人来讲,就特别重要!【注释】“大势至”:又名得大势。《观无量寿经》云:“以智慧光普照一切,令离三途,得无上力,是故名大势至。”《思益经》云:“我投足处,震动大千及魔宫殿,故名大势至。”大势至菩萨为西方三圣之一,当于观世音菩萨之后成佛。“与其同伦”:“伦”,辈。“十二如来相继一劫”:在一劫中,相续有十二尊佛出世。据《大弥陀经(即《无量寿佛经》)》,此十二如来为:无量光佛、无边光佛、无碍光佛、无对光佛、炎王光佛、清净光佛、欢喜光佛、智慧光佛、不断光佛、难思光佛、无称光佛、超日月光佛。你看我背得多熟,都不用休息,不用换气,就知道我背得有多熟!所以说:经典久了就熟。

“念佛三昧”:念佛法门有四种:一、持名念佛——依于音声,念佛名号而摄心。二、观像念佛——依于化身佛(如来之化身)之色相,而观佛化身之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而摄心入定。观像,师父主张这二种好好的用,一般的众生,哎呀!师父!我的心很散乱,该怎么念佛?记得!前面摆一张你喜欢的佛像,阿弥陀佛、观世音菩萨或者大势至菩萨,你可以单摆一尊阿弥陀佛,也可以摆三尊,好好的观像,观像,看这个像。那么第三呢,如果没有像,譬如你去郊游,去海边、去山上,可以用观想念佛-----依报身佛(如来之正报与依报)之色相,而观想如来净土依正庄严之相,包括佛世尊、二胁士、诸大菩萨、二乘圣人,以及莲花座、莲花池、宝地、宝楼阁、宝树等,广如《十六观经》中说。《十六观经》我们已经讲过了。1236页。以上二种,皆是《十六观经》之观法。然此二者之差别在于:第二种观像念佛,是念佛化身;第三种观想念佛,是念佛报身。但是,一般人没办法,佛的报身,几千丈,你怎么观呢?佛的报身,比喜马拉雅山更高!对不对?你没有听过吗?绀目澄清四大海,阿弥陀佛那个眼睛,绀目,蓝色的眼睛,四大海,佛陀一个眼睛四大海,那你怎么观呢?是不是?阿弥陀佛的报身,整个地球都容不下,你怎么观呢?这一般人没办法!像我的话就很好了,我观隔壁刚好十二层楼,十二层楼,去外面看那个墙壁,去外面看,远远的看墙壁十二层楼,去那边坐着,墙壁把它……那么,我教你一个,实在没办法观的话,记得!观想那六个字:南无阿弥陀佛,像写毛笔一样,自己观,南无阿弥陀佛,放金色光。有的人说:这样能往生?当然能往生啊,持名念佛,观像观不来观字啊,字你总会观吧?他说:师父!六个字太难了!那就观一个字,观“佛”,南无阿弥陀佛,佛,这样会不会观?师父!这样我还是观不来!那你去死好了,死了算了,一个字也观不来?那么多钱都在数了,一个字观不来?对不对?会钱一收好几百万,数得清清楚楚,这样一个字观不来?喔!阿弥陀佛!真是没办法了!

四、实相念佛——此为念佛法身。法身佛如何念呢?也就是忆念思惟佛之法身功德。什么是佛的法身功德?佛的法身功德为:如来十号、如来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四无碍智、佛十八不共法——一切诸佛皆以此诸法而成其身,故此诸法即佛之法身。若于如是诸法,发心信解、信佛确有如是法,解其一一法之义,常自思惟其义,念念不忘,名为念佛法身。这个就是实相念佛,而非徒托空言(但言“念而无念,不念而念”),不落虚妄或断灭。又,若更发心欲成就如是等法身功德,与佛无异,则更是胜义的“念佛法身”。诸位!念佛法身就是念自性佛的意思,法本来就无生,诸法本空,哪里有生呢?所以,这个叫做表法的。为了给它一个具体的观念,所以,法后面安一个“身”,是给你一个具体的。所以,法就等同虚空,虚空就是绝对,绝对就是无法可得,就是自性佛的意思。常寂光净土,所以,大彻大悟的人,你才有办法进入常寂光净土,否则就只有带业往生了。复次,佛之法身功德虽则无量,但总归于实相;实相者,即如来藏真如本性。是故但念此真如本性,亦即是实相念佛,是为最上殊妙之念佛法身。简单:念佛法身就是自他不二,我的心就是佛,佛的心就是我,没有什么分别的。自他不二,念自性真如,就是自他不二。

 “譬如有人,一专为忆,一人专忘”:“有人”,此指有二人。“忆”,即是指念,念念不忘故称忆,亦名忆念,忆持不忘故。“专”,全或全心之义。此二人之中,其中一人全心全意想念另外一人。“一人专忘”,另外一人却用心作别的事务,而致遗忘、不想念此亲友。这专忆之人,比喻如来。这专忘之人,即比喻众生。佛如来以大慈故,不舍不忘众生,常怜念一切众生。然而众生多以专心趣求生死之务,生死之务就是事业搞得很大,却忘记了学佛。中国人这个字很了不起,干大事“业”,就是这个人干的业很大。对的!官当得很大,这因果就很大,因果就很大。这个人事业干得很大,就表示这个人业很大,很辛苦,转过来就是这样子。不遑忆佛、念佛,甚至完全忘舍如来。“如是二人若逢不逢,或见非见”:“如是”指一念、一忘,这种情况。这样两人不同心的状况下,不论他们二人会不会再相逢,或会不会再见面,但二人之间的关系定然不会很亲密、密切。以此比喻,如果你心中没有佛,不忆佛、不念佛,即使你能面见佛世尊,对你也不会造成什么大影响,因为你极可能与佛世尊擦身而过,而都不知不觉。“二人相忆,二忆念深”:如果二人之间都互相忆念,则合二人的忆念之力,其力定然远比一人专念、一人不念,深厚得多。因为互相忆念,你心中有我、我心中有你,即使我们彼此远在天涯海角,我俩的关系也都还会很密切的。 

“如是乃至从生至生,同于形影,不相乖异”:“从生至生”,从一生到另外一生,或从此生至彼生,也就是“生生世世”之义。“形影”,形即是身;形与影,1238页,即如同树形与树影,比喻两者为密不可分。“乖”,违,违背。“异”,离异。此谓,如同形影一般,不会分开的。义即:若人念佛,因为佛也一直都在护念你故,则生生世世,佛都与你常相左右,不会和你分开的。“如母忆子”:以佛深爱众生故,以母喻佛。又,因为佛是众生之法身父母,能出生众生之法身故,以母喻佛。“若子逃逝”:“逃逝”,离家出走;离什么家呢?离如来本家。以离佛家,故亦代表不信佛法、毁谤三宝、修学外道、贪爱世间、造诸恶业等等,称为离佛逃逝。“虽忆何为”:“何为”,有何用处?孩子若逃家不归,亦不想家,母亲虽然想念此子,有什么用呢?“子若忆母,如母忆时,母子历生不相违远”:孩子若亦想念母亲,如同母亲想念孩子一般深,则母子二人虽然分开了,纵经多生多世,因为两心相系,故母子之缘极深,因此也不会永久分离,所谓有缘必相会。这比喻:你若忆佛念佛,纵使现在暂时不能见佛,但因常念佛,故与佛缘深刻,佛总去你不远,且很快便得相见。 “必定见佛”:见佛有三种:一、梦中见,二、定中见,三、现前见。任何一种见都了不起,梦中见佛,已经很了不起了,这个比较多。定中念佛,目前很难找到一个,在定中,阿弥陀佛…….定中念佛,你很难找到。现前佛,那就更不可能,佛刚好在你的前面,修般舟三味都不一定有这种功夫。

“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”:“假”,藉,利用,使用。“心开”,心开悟解。此言,不须利用其他法门,光是念佛、见佛,便可以令人心开悟解。“如染香人,身有香气”:“染香”,将香染色。世人有将香染成种种颜色,以求悦目。染香之人,其身上虽不带香,但也常有香味。比喻念佛之人,本身虽未成佛,但也会染有佛之气分。“香光庄严”:此则念佛法门,以佛法身之“香”、智慧之“光”,来庄严本觉之心佛。 “我本因地,以念佛心,入无生忍”:大势至菩萨因地修行之法门,为以“念佛之心”入无生法忍,可知大势至菩萨所谓只念佛,是在“心念”,不在口念。若口念而心不念,也是徒然。因此,有人说大势至菩萨的“念佛圆通法门”,是指持名念佛,而且只是持名念佛,并非其他。若以经文之义观之,经文中并没这么说,也没这样限制。再以这句经文“以念佛心入无生忍”,诸位!无生忍就是三摩地,没有证无生忍,没办法入三摩地的,这跟三摩地是一样的功夫了。所以,以念佛心入三摩地,证无生忍,这个都是一体。更可知大势至菩萨之念佛,并非以持名为限。更何况众生根器千差万别,岂可只以一法而局限一切人?事实上,以经验而言,若以持名配合简单的观像或观想,则效果会更好;所以,师父赞叹、赞成,你请一张佛像、庄严的佛像,回去摆着,好好的看,好好的念,好好的修,很容易那个佛像就印在你的脑海里面。至少不易昏沈,又更容易摄心,不会口虽在念,而心在打妄想,(美名之为“散心念佛”),若一直都是用散心在念,不求以方便努力摄心,那样念佛,所为何事?岂非同于打发时间?怎能称为修行?意思就是,修行,你一定要有一个成果出来。

所以现在人他就是不听经、不闻法,佛法的心法他不知道,他认为:我好好的念佛就好了!其他的经典都不看、不碰,其他的善知识也不亲近,阿弥陀佛…….一方面很赞叹你,有这样的决心,一方面很担心你的心智,内心的大般若智慧没有开发出来,那么大般若智慧没有开发出来,要把这个佛号念到这个定,就会很难,因为妄想太重、太纷飞。诸位!从听《楞严经》开始,你自我检测一下、自我检查一下,你有没有感觉你现在的生活快乐多了,幸福多了,解脱多了,自在多了?有的话,你走对路了,没有,你也不可能坐在这里熬啦,叫做煎熬,如果你没有法喜,你在这里干什么呢?你休息,我也休息,大家看活(快乐)!对不对?就是因为你有所获得,这个法真的是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,师父的声音又宏亮,嚼字又清晰,听起来不困、不打盹,内心充满着法的喜悦,今天你才会这样,一直从头到尾坚持在这个地方!对不对?不可能说你从第一堂课一直煎熬…….煎熬到今天上了一千多页,已经讲到快一半了,到今天你还怀着痛苦的心情,无奈的心情,还坐在那边。是不是?没有人这样勉强你的,是不是?我又不是山东大帅:你没有来听经,我就毙了你!以前动不动就:我毙了你!对不对?我们看这个连续剧,山东大帅就是这样子:不来听经,我毙了你!我们没有这个权力的。

所以听经闻法,这是自己内心的选择,就是给你自己一个开悟、解脱的机会。这个机会不是一生一世都存在的,师父不是一辈子,星期六、星期天都讲经给你听的,刚好师父的身体还行,对不对,我的精神神采奕奕,师父的喉咙也好很多了,脑筋还很清楚的。是不是?因为人的年纪,随着年纪愈来愈大…..他常常会忘记事情,他就会常常忘记事情。等到我年岁大了,或者八十、九十了,那讲经,会不会一上台就忘了我是谁?忘了我是谁。年岁大了,我看很多都这样。像我爸爸也是这样,我回去,他不认识我!是不是?所以说:年岁大的时候,我告诉你:一个男人、女人,到了五、六十岁,他就会走下坡了,在走下坡了,五、六十岁的人开始学佛,真的是太晚了!如果他没有把身体照顾好,很快在脑筋里面他就会老化。现在抗氧化的有机的东西很多,所以身体健康还是非常重要!那么,身体健康有什么好处?可以让你多出十年至二十年来学佛,有的人六、七十岁就得到老人痴呆症,真的呢!人一到…..脑筋不小心的时候,他老化多快,有时候你五十岁的时候,看他可以在股票市场大发威风,哪一股多少钱多少钱,经过了五年,还不到十年,还不到六十岁,那个人去的时候,你去看他,他坐在那边,连名字都叫不出来,真的,不骗你的,还不到六十岁!是不是?

我现在很好,都叫得出来,法无师、法永师、麦老师、赵老师,我都叫得出来,对不对?潘师姐、阿娟,这每一个都叫得出来。是不是?所以说,我现在还没有痴呆。这个身体还是很重要,把身体照顾好的时候,你这个学佛会多出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,因为你老化会比较慢,比较慢一点,是不是?所以说,我养生到最后,像今天很多人都说:师父!您最近气色很好,比那个四十几岁的时候,师父!我看你四十几岁的时候,很瘦很瘦,瘦骨如柴!我说:那个不叫瘦,那叫做性格。所以,我们讲到这个身体的健康的问题,还是挺重要的,身体,你没有照顾健康,我告诉你:没有未来!很多人讲说:我这个身体是因缘生的假相!我告诉你:病苦一来的时候,躺在病床上,就变成真相,苦是真的了!原来你没有这个三昧力啊!我告诉你:你如果有三昧力,你上手术台,你到医院里面去,hospital,去看里面,去看operate  room ,operate手术室,你进去,你告诉他:我不用打麻醉药!就像关公一样,我看那个三国志关公,不晓得真的假的,我不知道,这个关公,从身上取出这个箭的时候,开刀没有打麻醉药的,关公就是一面下棋、一面开刀,是不是小说写的,哪里那么厉害的?真想找关公试一试!三国志它就是这样写的,关公不打麻醉药的,正气凛然!对不对?关公正气参天,而我们正气三天,三天,第四天就没了!说一个人开刀,说我今天子宫肿瘤,或者是开心脏、开肝脏,你不打麻醉药?入禅三昧就是这样,如果是释迦牟尼佛这样来开刀,是不用打麻醉药的,他那个三昧力,证阿罗汉果都不用,不用讲到佛,那我们没办法!对不对?所以这个圣、凡还是天壤之别。所以,圣人就是有圣人…..凡夫还是用凡夫的角度去处理,去处理。

 底下,“我无选择”:指仍以本修因,不作其他的选择。“都摄六根”:“都”,全。“摄”,收摄。收摄六根成为一心之念。“净念相继,得三摩地”:念佛之念即是“净念”。此净念相继不断,即成“心一境性”。心跟境,同样一个真如自性,心不可得,境也是不可得。心若得“一境性”,即是得定。心若得定,即可入念佛三昧。所以可知,念佛实是为了修念佛三昧。若得三昧,一切所作,皆得成办:从往生净土乃至开悟见性,无事不办。

【义贯】“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而白佛言:我忆往昔恒河沙劫”之前,“有佛出世,名无量光”佛,于其后有十一佛,共有“十二如来”前后“相继”于“一劫”中出现于世。“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,彼佛教我念佛三昧”法门。“譬如”世间“有”二“人”,其中“一”人“专”心“为忆”念此亲友,另“一人”则“专”于世务而“忘”此亲友。“如是”不同心之“二人”之间,不论他们“若”相“逢”或“不”相“逢,或”得再“见”、或“非”能再“见”面,两人之关系定不可能十分密切。若“二人”不论见与不见,而皆彼此互“相忆”念,则合“二”人之“忆”念,其“念”即转“深”切。二人若得常“如是”相忆念,则二人之关系便极为密切,“乃至从”一“生至”另一“生”,生生世世,二人即“同与形影”一般,“不”会“相乖”离别“异”。

 “十方如来怜念众生”,即犹“如母忆子”一般。“若子”舍家“逃逝”在外流浪(不忆念佛,堕于恶趣,不求出离),母“虽忆”念此子,有“何”可“为”?(单忆不足以成益。)“子若”也“忆母”,有“如母忆”子之殷切“时”,如此相念殷切之“母子”,纵“历”多“生”多世,亦“不”致“相违”背“远”离。(以缘深故,多生多世常相左右。)“若众生”于“心”中常“忆佛、念佛,现前”或“当来必定”能“见佛,去佛不远”,且“不假”其他“方便,自得心开”悟解。犹“如染香”之“人,身”上虽不带香,却“有香气”;念佛之人虽未成佛,亦得有佛之气分,“此则名曰:香光庄严”。“我本”起“因地”之修行,为“以念佛”之定慧“心,入无生”法“忍。今于此”娑婆世“界摄”化“念佛人,归于净土。” 今“佛问圆通,我”仍依本起因地之法门而“无”其他“选择;都摄六根”令不散乱,成为一心,此一心之“净念相继”不断,即成心一境性,而证“得三摩地。斯为第一”最妙圆通法门。

那么你看,师父的讲经时间就控制得非常好,就讲到这个忆念。好了!请合掌,回向(略)

编者按: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(前二十四圣)》内容告一段落,下一节课进入《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》学习。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~243链接(未完)

楞严经讲解241:道理知道叫见惑,知道做不到是思惑,要契入就要断思惑(习气)

楞严经讲解242:无始来没有一尊佛是只修一两个法门而成佛的

楞严经讲解243:真的下功夫,就一定要把无量劫来的习气当作是你的敌人

楞严经讲解244:人死时根尘俱舍,而闻性仍是继续再作用下去,助念多么重要

楞严经讲解245:你所有的根尘在运作你的行住坐卧(包括起心动念)都是多余的

楞严经讲解246:期望了未来就会失去现在;掌握现在才有未来

楞严经讲解247:今天在座诸位听楞严经,栽培的统统是下无漏的种子

楞严经讲解248:生活在二元对立的观念里面,你的苦就永远没有尽头

楞严经讲解249:还有不满别人、有攻击别人的心态,就表示你的心没有自我降伏

楞严经讲解250:因为根器、时空不一样,佛所讲的法都有差别

楞严经讲解251:活着的时候多做一点善事,以免临终后悔

楞严经讲解252:弹指就是一念,一念就是百劫,没有时间长短的

楞严经讲解253:没有能耐、能力来分辩正邪,你才执着某一种角度认为叫做对

楞严经讲解254:学佛不必多,深知贪欲为诸漏根本,你这辈子就快活

楞严经讲解255:修楞严大定的首先就一定要断淫,淫为坏定之冤贼

楞严经讲解256:今天的台风、飓风都是众生的共业所感,无明力的共业所感的世间

楞严经讲解257:生命只是一种责任,该完成的责任你要完成

楞严经讲解258:一念南无阿弥陀佛,所有的贪、嗔恨、愚痴心统统断尽;这是真念佛人

楞严经讲解259:佛有交代,不管什么再来人一经认出身分,就必需入涅槃

楞严经讲解260:真修行就是你的个性真的改变了,没有任何情绪,一心都是佛号

楞严经讲解261:你下手处心无分别,平等的对待一切众生就入佛的正见

楞严经讲解262:记住修行不要左顾右盼,要直接就往极乐世界冲

楞严经讲解263:当今末法钝根障重之人即使作错了事,都说他不得骂他不得

楞严经讲解264:把所有功德变成一百分来讲,只要闭上嘴巴不再造口业就得了四十分

楞严经讲解265:把生命回归单纯的人就接近真理,能约束身口意依教奉行就是真的佛弟子

楞严经讲解266:多淫是会令人欲火焚身,令人于生时为迷愚之人,死后就堕焚烧地狱

楞严经讲解267:看得破受得了委屈,不与众生计较,是入定的第一个步骤

楞严经讲解268:只要发菩提心不惜生命坚定的护持正法,临命终时就能往生不动佛国

历史文章阅选读一(点击标题观看)

历史文章阅选读三(点击标题观看)

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

净空法师《法华经大意》目录01-66(全)

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-287目录

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--102 (全)链接

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01-23目录(全)

宣化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目录(全)

净慧法师僧伽吒经浅释01-18目录(全)

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~243链接(未完)

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

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

《寿康宝鉴》原名《不可录》白话版 全

修福者必看:文昌帝君阴骘文大意(净空法师讲述)

魔王波旬(第六天魔王)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